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的本质观和全局观

弘毅 数学大思维 2022-07-17

《大学》有云: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的在哪里?在哪里?

冰山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当然容易看见容易把握,但要知道,水面之上的部分是由水面之下的部分提供支撑。基因看不见,但它决定了生物的性状;根系看不见但它决定了树能生长的高度;思维看不见,但它决定了知识学习的效果。

所以老师要修炼火眼金睛,看到知识学习背后的基础和支撑:思维。

教学至少要解决这3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教?

我的答案是:为了培养会学习、会思考、有自信心、有创造力的人。

2.教什么?

有了第1个答案,顺理成章,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利用知识训练能力、激发兴趣。

3.怎么教?

在前2个答案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明确思维培养目标,调控思维发展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评估学习能力是根本的教学方法。

知识技能是训练思维的工具,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知识技能是外显的、易见的、近期将要考核的、短期可以见效的,而思维能力是内隐的、难测的、不是直接考核的、长期才能见效的,所以老师们避重就轻、急功近利,失去了长远目光和根本目的。

通常人们对重要的但不紧急的事情会忽视、拖延,长期以往就会造成不知不觉的重大损失。能力培养虽不紧急,但非常重要,所以教学中要重点对此进行规划实施。

   

                       

时间管理四象限

老师教学不等于讲解告知,而是引导-训练-反馈-纠正;学生学习不等于接受记忆,而是阅读-思考-融合-创造。就像运动是锻炼肌肉力量的唯一方法,思考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

老师教学知识时要启发学生思考:它来源于何处?它如何生长出来的?它与什么相近相关?如何识别和区别?它有什么性质?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它有什么用途?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如果学生对一种知识或方法经过的思考越多,建立的联结越多,那么他对所学内容就会理解越深刻,掌握越牢固,运用越灵活,同时一个人能力越高信心越强,信心越强兴趣越浓,形成良性循环。

先贤在《学记》中就揭示了教学的根本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提前制定计划、做好预案,在学生走向岐途之前导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等错误发生了再纠正。

时:根据时机和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教无定法,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采取针对措施,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老师必须有长远眼光和全局观念,不执着于一堂课的得失,不执着于一场考试的得失,而是想着每堂课每次练习在培养思维的整体设计中是不是扮演了恰当的角色。

有一个笑话:一个人吃包子,吃到第六个包子的时候,终于饱了。他一拍脑袋很懊恼的说:我应该先吃第六个包子。

这个人糊涂在什么地方?

他是简单化、功利化思维,没有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有些老师也是这样,他总想直接给学生第六个包子,却发现并不能达到目的。

学生思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为学生搭好进阶的梯子。

老师的总体教学效果决不等于每天所教内容的简单相加,思维的发展自带加速度,具有复利效应,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如果初始水平为1,每天进步率为0.01,那么一年后的收获算法应是1+1.01+1.01^2+1.01^3+……+1.01^365≈3678,如果思维水平原地踏步则为1+1+1+……+1=1×365=365,其中的差异是巨大的。

之所以很多老师没有看到,是因为目光太短,只看到一天、一周或一个月,而没有看到一年、二年或三年的时间产生的巨大效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老师的境界和视点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速度和高度!老师要站在高处,纵观全局,寻求本质,遵循科学,使学生获得根本的、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